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主任李曉龍 本刊記者邢寶華攝影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主任李曉龍14日在中宣部“中國這十年”新聞發布會上回答香港經濟導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目前,全國共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0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87個、中國傳統村落6819個,劃定歷史文化街區1200餘片,確定歷史建築5.95萬處,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綜合、最完整、最系統的載體。
9月14日下午,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31場,介紹新時代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舉措和成效有關情況。發布會由中宣部對外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壽小麗主持。在發布會現場,香港經濟導報記者提問: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這十年來,我國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歷史文化遺產。請問,住建部門是如何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
李曉龍對此回應稱,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住建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續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我們構建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形成系統保護格局。這個體系的概念,一個是時間軸,就是從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的古代文明歷史,包括近現代180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五個階段進行梳理。同時,還有一個覆蓋面,叫應劃盡劃、應保盡保。”
鼓勵各地以用促保,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
李曉龍說,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大多數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傳統的建造方式,磚木也好、木結構也好,房子越不用,就越容易衰敗。所以,一方面保護好這些文化遺存,另一方面怎麼利用好這些文化遺存,這是一個問題。住建部鼓勵各地採取以用促保,通過微改造“繡花”功夫,讓歷史文化資源用起來、活起來。一方面保護好文化遺存,另一方面也改善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生活不便的問題。一些地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改造現在成了“網紅”地。
及時扭轉了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不良傾向
李曉龍指出,在加強監督管理方面,住建部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尤為重要的就是監督檢查。對於大拆大建等破壞行為,住建部及時查處、通報批評,及時扭轉了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的不良傾向。同時,還建立常態化名城保護專項評估制度。從今年開始,指導各名城每年開展一次自評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