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德里出席獨立日慶?;顒訒r發表講話。(新華社圖片)
近20年來,印度崛起的話題老生常談。隨著印度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以及印度在出口市場上取得突破,印度再一次成為話題中心。在印度總理莫迪的帶領下,印度出臺了多項刺激政策和發展規劃,野心勃勃。那麼這一次印度能否抓住窗口期,實現百年強國夢?而中國又應該如何看待印度崛起呢?
經濟總量超越英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統計數據,印度經濟在2021年最後一季度已超越了英國,並且優勢還在不斷拉大。 IMF還預計,五年後,印度的經濟總量將比英國高出20%。
眾所周知,英國的經濟已然停滯不前。第二季度GDP以現金計算僅增長1%,經通脹率調整後更是出現了0.1%的萎縮,而英鎊對印度盧比今年以來差不多貶值了9%到10%,導致英國和印度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反觀印度,雖然IMF在今年7月的經濟增速預期中,稍稍下修印度今明兩年經濟增速預期,但依然達到7.4%和6.1%,在二十國(G20)集團中僅次於沙特的7.6%。印度外長蘇杰生也因此稱讚印度實現了“巨大社會轉型”。
基於此,彭博社9月2日的報道更是評論稱,印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殖民者被昔日殖民地拋在身後,突顯1947年被英國統治者重創的國家如何穩步崛起,收復失去的經濟繁榮及影響力。
另外,印度似乎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資料顯示,在去年取得8.3%的增長後,印度今年繼續迎來高速增長,一季度同比增長4.1%,二季度更是進入爆發期,同比增長高達13.5%,讓其上半年的增速達到了8.4%。
面對如此靚麗的經濟數據,印度政府信心滿滿。印度總理莫迪8月15日甚至為印度何時成為發達國家定下了時間表。他說:“我們必須在未來25年內,在我們有生之年,把印度變成一個發達國家。”
不難看出,印度渴望抓住機遇成為強國,那麼印度實現雄心壯志的底氣和實力在哪裏?
莫迪治下的印度“改革開放”
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曾說過:“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
上世紀80年代前,印度的經濟水平和發展狀況都略勝於中國。不過印度卻沒能保住優勢,2021年,印度GDP規模僅為中國的18%。
2014年,莫迪上臺,他所在的印度人民黨推崇印度教至上,這標誌著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崛起,莫迪在軍事、政治方面不斷出擊,十億多印度教徒的強國夢被莫迪點燃。不可避免的是,印度的宗教、民族對立愈發尖銳。
印度進行了“改革開放”,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對內,莫迪甩出了自己的三板斧,進行了GST稅改(商品與服務稅法案)、農業改革,甚至一聲令下發布廢鈔令,彼時,印度90%的交易仍用紙幣支付。廢鈔令結合稅制改革,推動電子支付發展的同時令政府掌握了更多的資金情況,莫迪政府的錢袋子也就鼓了起來。
對外,憑藉自身14億人口的市場及眾多年輕勞動力,加大外資吸引力度,積極利用中美博弈的國家大環境,出臺多項刺激政策和發展規劃,吸引外企入印度投資。諮詢機構安永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印度獨角獸企業增加了44家,風險投資額創下約285億美元歷史新高?;钴S的資本來自世界各地:美國的老虎環球基金、紅杉資本、KKR,歐洲的Apax Partners,日本的軟銀等。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深深明白,要發展、基建必先行的道理。近年來,印度大搞基建,新建鐵路、鐵路電汽化改造、單線改複線、推進城市化。印度的水泥與鋼鐵生產都達到了世界第二,雖然只有中國的10%,但絕對數量已經非??捎^。
“不能否認,印度經濟能取得今日的成就離不開莫迪的各項政策。”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新亞書院副院長莊太量告訴本刊記者,“對於印度而言,只要政治穩定,繼續利用人口優勢吸引外資,做大基建,推進城鎮化,GDP一定會上漲的。畢竟,印度的經濟體量基數在這裏,要實現一定程度的發展並不難。”
靠“印度製造”成為“下一個中國”
“和常規傳統國家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的是,印度不是從農業到工業到服務業的次序逐漸升級的,而是呈現跳躍式的產業結構進程,服務業高度發達,而製造業卻十分薄弱。”莊太量說。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近10年來印度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在13%-17%左右,遠低於中國26%-30%的水平。不過,印度的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佔比卻一度領先,到2020年時佔比近半,遠高於其他產業。
印度政府也認識到缺乏製造業的根基是一種致命的缺陷,於是乎,“印度製造”在莫迪的倡導下橫空出世,莫迪提出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要從15%提高到25%。近幾年來,印度政府通過推出多項激勵政策,吸引很多外資企業去投資建廠,加快製造業的發展。
2020年,莫迪政府高調喊出了“對華產業替代”政策。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研究員王明遠對該政策分析指,莫迪政府推行的“中國產業替代政策”表現為三個層次:第一,以“印度製造”及“第三方製造”替代“中國製造”;第二,以“印度資本”及“第三方資本”替代“中國資本”;第三,以“美西方+印度”的產業合作模式替代“美西方+中國”的產業合作模式。
在如此強勁的政策推動下,印度出口也創下歷史新高,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印度對外出口貿易首次超過了400億美元。根據美國海關數據,今年8月海運到美國的聖誕商品總額達2000萬美元,是去年同期的近三倍,其中印度出貨量超過菲律賓,擠入了前五名。
近日,多家外媒報道稱,印度在出口市場上也取得了進展,該國擠入對美國聖誕節飾品和T恤的前五大供應國。彭博社還稱,“許多人認為,印度有成為‘下一個中國’的潛力”。
“印度無法取代中國”
“印度成為下一個製造業大國的可能性不高。”莊太量認為,“印度並不是唯一適合發展製造業的經濟窪地,已經有部分供應鏈企業將布局拓展到墨西哥、越南、馬來西亞、孟加拉、泰國等地。相對於墨西哥、越南等國,印度已經沒有相對優勢。更別說取代中國了。”
莊太量分析指,“印度自身有太多嚴峻的問題限制了製造業的發展。第一,它雖然和中國一樣有可觀的人口紅利,但被種姓制度等多種積難重返的問題所侵蝕,而印度新生兒的死亡率很高且生育率已經降到2左右了,低於2.1的更替水平,印度的老齡化社會可能會提前到來。第二,從營商環境來看,印度的‘硬傷’實在太多,基礎設施落後、缺乏穩定的電力供應、過低的行政效率、物流體係不完善,印度宗教、民族對立問題尖銳,就像是一個隨時爆炸的火藥桶。”
實際上,莫迪推行的“印度製造”政策成效一般。在他提出該政策後,印度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反而從15%下降到了13%。在服裝、紡織、鞋子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印度敗給了越南與孟加拉,印度只獲得了一些電子產品的組裝產業。
此外,據中國海關總署1月14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至12月,中國對美國出口5761.14億美元,同比增長27.5%。而印度商工部5月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印度對美貿易出口額從前一財年的約516.2億美元增加到761.1億美元。美國來自中、印的進口額,相差近6.6倍。
“莫迪的目標不必當真”
對於莫迪的宏偉計劃,在25年內成為發達經濟體。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林民旺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莫迪的這一目標“不必當真”。他指出,“基於印度的政治制度,領導人在談到願景時常常誇誇其談,因為最終並不需要本人來兌現。”
莊太量同樣認為,莫迪的話可能僅是一個政治宣傳。“它有可能成為發達國家,但25年就不太可能。”
記者翻查資料得知,印度雖然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但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1年印度的人均GDP為2277美元。按世界銀行的劃分,印度依然是中低收入經濟體,即人均GDP在1086美元至4255美元之間。對於何為發達國家,IMF在2021年的定義是人均名義GDP在2萬美元以上,印度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莊太量告訴記者,“經濟周期和政治周期息息相關,印度的政治體制意味著莫迪持續連任的可能性不高,而他的繼任者是否會跟隨莫迪的腳步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印度現在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的增速遙遙領先,不過相當多的分析人士認為印度的GDP增速如此之高是因為去年的低基數。2021年4至6月,印度遭受第二波疫情衝擊,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內的支柱產業受到嚴重影響。到了今年,疫情影響漸淡,服務業迅速復甦,對經濟貢獻良多,農業和服務業“報復性反彈”。加之,從去年底開始,印度基本取消了疫情的管控措施,所以服務業得以快速復甦。數據顯示,服務業對印度4至6月的經濟增長貢獻超過三分之二。
隨著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印度國內的通脹亦居高不下。上半年印度通脹躥升明顯,印度政府已出手加大干預。印度央行從5月份開始加息3次,累計140個基點,基準利率水平已經回到疫情前。同時,包括歐美等國在內的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黯淡,印度的出口將受到嚴重影響。由於出口放緩,印度貿易逆差從6月的261億美元進一步擴大至7月的300億美元。從7月份開始,印度經濟增長步伐已經明顯放緩。
印度媒體分析道,如今印度製造業增速放緩,還出現較大的貿易逆差。從這些細化數據中看到了印度經濟發展的隱憂。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沙希·塔魯爾警告稱,印度要繼續努力,可別得意忘形。
失業和貧困依然是一些印度民眾的日?,F實。法國興業銀行的印度經濟學家昆度(Kunal Kumar Kundu)認為,有跡象表明經濟重新開放所產生的增長強度正在減弱。目前增長態勢可能是短暫的,因為更廣泛的重新開放影響在減弱。目前,由於失業率居高不下且實際工資處於創紀錄的低水平,印度國內消費難以提供足夠動力來推動經濟增長。
顯然,印度實現百年強國夢美好願景的現實距離還十分遙遠。不過無法否認的是,世界已經將目光投向印度,據世界銀行預測,未來20年,印度經濟平均增長率將在8%左右,而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在4.5%-5%左右。
那麼,面對印度經濟正在快速發展的現實,中國該如何看待?
“一方面,不要一口否定印度經濟崛起可能性的聲音。另一方面,也不要陷入西方輿論持續造勢的印度‘取代中國’的敘事陷阱。對中印來說,雙方經濟發展勢頭好對彼此都意味著更多的機會,而並非像西方輿論突出的零和競爭。”林民旺撰文指出。
莊太量表示,“印度經濟真正實現比較快速的增長,和它的‘改革開放’密切相關,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必須要持續深化改革。此外,我們應當設想一種更均衡、更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而不是簡單地去追求漂亮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