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封關”狀態一直持續至今,不過,從7月實行的“7+3”隔離措施調整到近期“逆向隔離”的方案推進,讓不少人士看到了雙方“各進一步”的曙光。另一方面,香港與國際通關的步伐也一直沒有停過。
自8月12日起,港府宣布從海外地區或臺灣抵港人士將以“3+4”模式進行檢疫,即在指定檢疫酒店強制檢疫三天,後可居家醫學監察,此舉被特首稱為可助港“活起來”。隨著“3+4”方案的落地實行,讓“0+7”政策方案的討論熱度也火了起來。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在9月18日的疫情記者會也表示,香港特區政府的方向是提升與國際接軌,正積極考慮檢疫“0+7”方案。
而在今日(20日)的記者會上,特首李家超亦表示疫情正有緩和跡象,正積極研究檢疫措施的改動空間,會儘早向市民公佈,並表示會積極考慮檢疫安排、取消登機前核酸檢測要求等建議,強調政府會以“一致性、盡最大空間、盡量有序”地對外放開,減少旅客的不便。
圖片
李家超今日見記者(本刊記者舒志勇 攝)
看到港府如此積極吸引海外地區的遊客來港,小編不禁聯想到按照港府入境處的政策,許多外國國家/地區人士持旅遊籤來港逗留時間可達14-90天不等,如非洲貝南、赤道幾內亞等國為14天,日本、巴西及歐美多國為90天,而英國和哥倫比亞可達到180天。這些遠比內地遊客的7天要長許多。
除了香港是一座國際化城市,要多吸引外國遊客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呢?
控制內地遊客
從兩地未封關前2019年12月港府入境處的資料可以看出,多年以來由於內地人口基數眾多,離香港又很近,因此每年訪港的遊客中,內地遊客占到了“半壁江山”。
試想想,如果不設置辦理港澳通行證、旅遊籤等手續的話,訪港遊客將會大量湧入,而香港雖然被譽為國際化大都市,但是面積只有上海的五分之一,人口也超過700萬了,所以很難承載大量的遊客,需要控制外來人口的數量。不過,由於外國訪港遊客本身就少,因此推行免籤和逗留時長久的政策反而可以激起他們來港遊玩的興趣,有助於拉動香港的海外市場。
保護本地市場
據維基百科的介紹,1949年以前,香港政府無限制內地人從內地移居香港。一般人皆可以隨意往來兩地,香港亦沒有對內地人進行人事登記。 1949年後,大量內地人湧入香港,搶占了本地市場。為了控製香港人口,香港政府開始實行邊境管制,限制內地人入境,並且開始登記香港居民及發出身份證。
1960年代港澳通行證(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根據《香港法例》的規定,只要在港逗留超過180天並年滿11歲或以上就可申請香港居民身份證。只要符合相關條件都可以擁有一張香港身份證,但此證與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不同是沒有居留權,更像是一種在港電子憑證。
因此,有一種說法是早年由於香港的整體發展、基本工資、文化教育上比內地要好,很多人以為拿到香港的身份證就能變成香港人了,導致很多內地居民進入香港,並長期在香港逗留,導致香港人口瞬間劇增,對當地的資源、市場、秩序造成很大的影響。香港政府為了控制這一現象,就制定了7天的通行政策。
不少內地遊客也曾反映過,7天對於香港旅游來說已經足夠,如果一次覺得不夠玩的下次可以再去,畢竟就在“家門口”。
當然,這幾年受疫情影響,往來香港的旅遊簽注多數已停止辦理,訪港的遊客也是逐年下降。不少網民在小編後臺留言最多的便是詢問“通關”最新消息,小編也希望待到通關之日,能夠再重見這座東方之珠昔日車水馬龍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