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深水埗和油尖旺民政事務處聯同非政府機構向露宿者派發“防疫服務包”。(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至今兩年有餘,香港商場零售品牌銷情慘淡。勉強在疫情中活下來的香港零售業,為應對高昂人工,不得不大幅縮短營業時間,以集中人力,減少開支。
現時的香港街頭自晚間8時起,便有商場店舖先後落閘,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喜好受到來自疫情全面性的破壞,“夜生活”難以為繼。隨之而來的,則是各類二十四小時營業場所因應疫情,暫時或永久地結束24小時營業制。
繼2018年西洋菜街分店宣布取消24小時營業之後,麥當勞結束24小時的序幕正式拉開。據報道顯示,在第五波疫情最嚴峻的3月,麥當勞於公布將90間分店營業時間調整至晚上6時,即不提供晚市,另有38間分店暫停營業,並全線暫停24小時營業服務。
他們有屋住 但他們不回家
這讓露宿者這個弱勢社群在疫情期間的境況更為堪虞。舉例來說,有調查顯示有57%露宿者曾因為體育設施關閉而無法梳洗,另有近4成人因晚市禁堂食,無法在原本露宿的24小時快餐店過夜。
與此同時,在新冠疫情下,失業率高企,2021年初更曾一度達到高峰7.2%,及至年底爆發的第五波疫情,失業率持續數月突破5%,露宿者人數不斷上升。據“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2021”,現時全港有至少1532名無家者。據勞工及福利局今年6月資料,露宿者主要在街上、路邊、天橋或公園等地點露宿。2021至2022年度,油尖旺區為露宿者主要出沒區域,達610人,佔登記總人數的39%;其次為深水埗區,達421人。有人將麥當勞中的“麥難民”與“無殼蝸牛”畫上等號。不過事實上,與大眾印像中邋遢的乞討者形像不同,這些露宿者,大多乾淨整潔,其中近6成,有正當職業。此外,香港社會福利署會為露宿者提供綜合服務,包括緊急及短期住宿 、就業指導 、沐浴設施、安排剪 髮和膳食等 。
有正當職業,為何露宿街頭?這就要談及“麥當勞”對於露宿者生活的意義。據香港非政府組織太平山青年商會2018年發布的一份“守望者-香港快餐店夜宿者調查研究”(該計劃曾於全港116間24小時麥當勞考察和訪問,報告發現有334名“麥難民”,並成功訪問其中53人。),指受訪“麥難民”平均年齡是53.4歲,且57%受訪麥當勞露宿者表示自己有全職、兼職或自僱工作;71.1%的受訪露宿者有其他居所,包括公屋、私人租住單位或劏房等。
眾所周知,香港房價貴絕全球,租售價格均在全球城市中排名前列。有近兩成受訪者表示,因劏房租金節節上升,且居住環境惡劣,又尚在輪候公屋,被迫搬到麥當勞“暫住”。此外,經濟問題更是露宿者面臨的首要問題,調查發現逾兩成受訪者雖然有居所,但無法負擔電費及冷氣費,或為節省上班交通費及時間等因素,選擇長期到麥當勞過夜。例如一名執業中醫阿輝,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租住的房間出現了天花板裂痕及漏水情況,但業主不想花錢維修,他只好把心一橫在麥當勞長期留宿,節約上班時間及費用。
家庭方面,約一成受訪者表示與家人有衝突或不合,下班後寧願到麥當勞消磨時間。研究計劃籌委會主席洪倩茹指,有一名年輕建築工人與父母關係不好,不喜歡待在家裏。也有一名55歲婦女睡在麥當勞是因為避免在家受到丈夫施虐。
“熟口熟面”的公共空間
洪倩茹指,“我們發現,人們除了口袋空空、戶頭空空之外,人們的內心與人生也很空虛。”該研究報告顯示,在香港這個壓力巨大的社會中,即便與家人沒有衝突,也有人單純不想待在家。一名年長女性膝下無子,丈夫過世之後,無法承受一個人在家的孤獨感,寧願與麥當勞裏其他夜宿者共處一室。
在壓力巨大的水泥森林中,以麥當勞為代表的“公共空間”反而成為這些“城市難民”的溫馨港灣,在麥當勞不只有免費空調,還有無線網絡、便宜實惠的食物以及盥洗設備等。據港媒報道,在麥當勞,不少露宿者猶如長期住客,這裏每一位“麥難民”都有固定的位置,且大家都已熟口熟面。此外,在這些快餐店中,沒有店員的暴力呵斥,只有在打掃衛生時,溫柔地輕拍露宿者背部,提醒他們換個位置休息。當然,這些露宿者也在用克制的方式,表達著對留宿餐廳的善意,有露宿者對傳媒表示:“我們會洗乾淨,不會有臭味,又不會影響其他食客。”
若二十四小時工作制難以為繼……
但商家始終不是社會福利機構,不少新裝修的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快餐店,似乎已經有意無意地在環境中設置了一系列似為防止露宿者長期留宿的新變化。例如,即便是凌晨也燈火通明,播放強勁音樂,原本店舖內的長椅被換成圓凳,排得密密麻麻。
此外,結束24小時工作制,似乎成為一種全球性風潮。儘管在今年4月後,香港不少麥當勞店舖陸續恢復營業,但看似“暫時”的疫情控制政策,或許會引起企業及居民行為方式改變,並對社會造成“永久性後遺癥”。
二十四小時營業制鼻祖,日本最大便利店運營商7-11,在1975年為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開始推出24小時工作制,隨後其競爭對手全家開始效仿,進而引發全球零售及快餐品牌二十四小時工作制風潮。但自2019年起,7-11部份門店開始停止24小時營業服務。有觀點認為,若7-11公司正式全面取消24小時營業制,同樣將導致導致全球便利店行業“大換血”,影響人們生活的便利性。
這種全球性浪潮,已經在香港初現端倪。受到疫情影響,原本主打24小時營業的DON DON DONKI(驚安の殿堂)在登陸香港後,同樣縮短了營業時間,記者查詢官網後發現,目前香港十數家門店,僅有尖沙咀美麗華店及銅鑼灣明珠城店維持24小時營業。
與此同時,在今年華盛頓舉行的會議上,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談到,星巴克每天服務1億名消費者,而將其洗手間當作公廁的非店內消費者不斷湧入,為星巴克員工和店內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出於安全考慮,星巴克正採取一些更強硬的政策,並考慮限制非消費者進店人數。而星巴克全面開放洗手間給所有人士,源自於2018年,一名非裔男子在費城的一家星巴克請求使用洗手間時,因未消費遭拒引起的全球風波,事件發生後,星巴克開放的洗手間同時成為露宿者的另類“公共空間”。與麥當勞的暫時“管控”不同,星巴克承認,這一並不顯眼的變革,是企業文化的一次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