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
1958年10月生於江西上高。曾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社科院學習,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做博士後。為國際新制度經濟學學會會員。曾在湖南師範大學、香港大學、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工作?,F為青島大學財富管理研究院院長。專長為制度經濟學、現代金融理論和中國金融、房地產理論等,並為國內多所名牌大學EMBA課程的教授。
對於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僅中國政府十分關注,而且世界各機構都密切關注。國外機構基本上都認為,由於新冠疫情又爆發、房地產危機及自然災害等因素,今年中國GDP增長可能達不到年初規劃的目標。比如,不久前公布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世界經濟展望(2022-7》報告預測,由於中國進一步採取防疫封鎖措施,且房地產危機加深,2022年中國GDP增長可能下降到3.3%。
中國經濟景氣仍在收縮區間
在8月31日發布的8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簡稱為PMI)也顯示,目前中國經濟景氣仍處在收縮區間,這是季節調整之後的PMI連續第6個月處在收縮區間了。之前,曾有不少人期待中國經濟能在2季度疫情衝擊過去之後強勁復甦,但從8月PMI的走勢來看,這種期待已然落空。PMI不僅僅只有總指數一個指標,還包括了多個反映經濟不同側面的分項指數,並涵蓋了10多個製造業的子行業。而8月這些PMI分項指數都低於50這個擴張收縮臨界點,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全面弱勢。特別是產品庫存指數和行業新訂單指數雙雙下行,更是顯示製造業企業預期全面轉弱,企業主動壓低產品庫存。這就意味著,在未來幾個月,中國經濟要出現恢復性增長存在極大困難。
事實上,從今年的經濟形勢來看,由於防疫封鎖及三大因素疊加(需求萎縮、供給衝擊和預期減弱),從今年的第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就出現急速放緩,有些行業甚至出現斷崖式下滑,從而導致了第二季度GDP增長只有0.4%。針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國務院推出了穩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6月經濟下行的態勢有所緩和,但7月份又回到原點。7月份的經濟數據都遜於預期。儘管出口是個亮點,但進口則十分疲弱,內需不振,投資缺乏動力。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社會消費,除了汽車銷售由於政策支持一枝獨秀之外,其他消費都乏善可陳。房地產銷售負向增長態勢更為嚴重。固定資產投資,除了政府基建稍微好一點外,其他投資都動力不足,房地產投資負增長還在繼續,達到了6%以上。正如8月份PMI所顯示的,8月份的經濟形勢同樣是處於較為疲弱態勢之中。
這就是今年以來中國政府一次又一次地急於通過全國性的措施來保證經濟穩增長的關鍵??梢哉f,從年初開始,“穩經濟”就成了今年政府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先是國務院5月份召開經濟穩增長工作大會,並立即出臺了33條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接著兩次向地方派出經濟穩增長的全國性大規模督查組。最近,面對當前中國經濟前景的挑戰不斷,8月3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用“放管服”改革辦法,再推進“穩經濟”一系列政策發揮效能;接續政策細則於9月份上旬應出盡出,著力擴大有效需求,鞏固經濟恢復基礎;並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供給,地方要“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靈活運用階段性信貸政策及保交樓專項借款,並促進汽車等大宗消費等。
▲上海受疫情及封城等影響,今年第二季GDP年負增長13.7%,拖累上半年GDP跌5.7%。圖為今年4月在上海全面展開的核酸篩查工作。(新華社圖片)
那麼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及問題到底在哪裏?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最為根本的應該是以下三個方面。
疫情或造成長期“經濟後遺癥”
首先是防疫封鎖措施。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到目前已經過近三年了。而三年的新冠疫情防疫路,中國目前還沒有走到盡頭,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在全國各城市爆發,疫情防控給經濟增長帶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這不僅會嚴重影響達到今年GDP增長目標,而且由此所引起的企業及居民行為方式改變,將對中國的長期潛在增長形成“經濟後遺癥”。
今年以來,由於新冠疫情爆發,中國被管控的城市一個接著一個,從深圳、上海、海南到近日的成都。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評估認為,中國眼下有41座城市正應對疫情反彈,數目達到今年4月以來最高,這41城的生產總值佔了全中國32%。儘管當前防疫措施對經濟的衝擊還沒有顯示出來有多大,但4月份,上海由於防疫管控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則是前所未有的。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之都及金融中心,每年GDP規模達4.3萬億元。上海今年首季GDP為增長3.1%,不過受疫情及封城等影響,第二季GDP年負增長13.7%,拖累上半年GDP跌5.7%。
還有,受疫情防控影響,不僅導致不少地方企業生產突然中斷、供應停止、物流不暢、居民消費急劇下降,而且改變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企業及市場預期。比如,目前不少城市居民一個星期要做兩次核酸,不僅增加居民生活的時間成本,也讓許多居民逐漸退出以前的許多消費場所及市場。這自然會導致居民消費急劇萎縮,市場消費急速下降。而為了自保,許多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更容易導致層層加碼,極大增加物流和人流等種種障礙。各種資源不能夠流動,經濟交易及增長無從談起。當這些行為進一步轉化為企業及居民的市場預期時,企業及居民的各種活動將會出現全面收縮。比如最近海南及西藏防範疫情的防控措施,這可能導致許多國內居民在短期內沒有意願再出外旅遊。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酒店及餐飲業、旅遊服務業、航空運輸業等行業不僅無法復甦,還可能進一步下沉,居民消費也無法振興,及對其他消費的影響也會嚴重。還有,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城市管控、停工、供應鏈受阻等最終也將波及到世界各國,產生嚴重的外溢效應,而這種外溢效應的反饋更是不利於中國經濟增長。
房市預期或全面逆轉
其次,對於房地產佔重要地位的中國經濟來說,房地產的下行對GDP的增長的影響肯定是無可復加的。特別是從2016年開始,中國GDP增長在逐漸放緩(2016年GDP增長為6.4%,2019年為6.1%),但房地產及建築業(建築業有60%以上為住房建築)佔GDP構成的比重則越來越高。比如,兩者的構成佔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12.3%上升到2020年的14.5%。這不僅意味近幾年房地產增長速度遠快於GDP的增長速度,也意味著中國GDP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所以,中國房地產下行對GDP增長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
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及住房銷售都出現嚴重負增長。今年1-7月住宅銷售負增長達到31%以上。而住宅需求的急劇萎縮,不僅在於房地產市場運行的底層邏輯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更在於住宅的價格出現了全國性的普遍急劇下跌。對於以往以投資需求來全面推高房價及保持房地產繁榮的市場來說,只要房價下跌,只要投資者購買住房不可能賺錢,或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破滅,那麼這種住宅的投資需求會立即退出及快速萎縮,甚至於嚴重的負增長(即投資者把手中持有的二手房大量拋出),從而導致房地產市場預期全面逆轉。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特別是今年以來,中國三線四線城市的房價出現全國性普遍的下跌,有些城市的房價還出現了暴跌。比如,北京周邊的廊坊幾個縣市,其房價普遍下跌幅度達50%以上,最多下跌幅度達70%。當一個城市的房價出現這樣的暴跌時,不僅新房的銷售立即停滯,而且二手房交易也無人問津,即使出臺最為寬鬆刺激住房需求的政策也是效果有限的。這就是當前中國許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現狀。
而7月份爆發的“爛尾樓停貸事件”更是強化了這種房地產市場預期的全面逆轉。面對該事件,政府做出保交樓的部署,以及地方政府出臺五花八門的房地產市場的救市政策,但是,如果房價不能夠逐漸回歸到住宅消費者有支付能力的水準上,讓住宅消費需求逐漸地釋放出來,房地產市場是不可能重新啟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將導致嚴重的負向惡性循環,即住宅需求萎縮-房價下跌-住宅需求進一步萎縮-房價進一步下跌等。這當然是政府不願意看到的。當前政府房地產的政策是穩房價及保交樓。不過,當住房市場的性質由投資為主導的市場轉換成以消費為主導的市場時,如果要穩房價,不讓投資者的出價水準回到消費者的出價水準上,住房的消費需求是根本無法釋放出來。這就使得中國房地產市場會維持一個較長時間的僵持狀態,危機短期內難以化解。房地產市場存在危機,GDP增長的一個引擎熄火。
中國平臺企業創新速度放緩
還有,中國平臺企業的創新速度也在放緩。最近公布的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顯示,儘管十大獨角獸中抖音繼續高居首位,全球前十大獨角獸平臺企業,中國佔榜單5個,但中國獨角獸平臺企業抖音估值則在半年間下跌1萬億元以上。還有,在超級獨角獸平臺企業估值急劇下降的同時,中國獨角獸數目增長速度更顯得有點遲緩,與美國急速增長相比更是形成強烈對比。在2019年,中國還以206家獨角獸平臺企業壓倒美國的203家;2022年美國獨角獸平臺企業已經增加到625家,正好是中國312家1倍多。而這不僅體現了平臺經濟科技創新的能力不足美國,也看到了中國投資者對數字平臺經濟意願與預期。就此,這對未來中國數字平臺發展與繁榮具有重大影響。
所以,一年來的嚴格管控已經全面減弱數字經濟或大型平臺企業作為經濟增長引擎的動力,對中國GDP增長衝擊與影響是嚴重的。而且大型平臺企業的預期一旦改變,在短期內逆轉並非易事。所以,大型平臺企業的動態化監管,其重心仍然是踩油門而非踩煞車,然後在此基礎上達到平衡,否則中國大型科技平臺企業難以重新崛起。